重服务轻制造,青岛如何守稳“北方第三城”?
时间:2023-05-17 14:50 浏览:392
前三季度重点城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,青岛GDP为11024亿元,增速4.1%远高于京津1%左右;比青岛体量稍小的济南、郑州增速约3%,这意味着青岛守住了“北方第三城”。
青岛经济总量与天津相差只有几百亿元,如果第四季度持续高速猛进,青岛排位有望向前一步。不过,以前三季度数据来看,青岛经济含金量并不足——制造业提供新动能不足,民营大型企业、新兴产业“小巨人”短板未除,北方第三城并非“沟深垒高”。
“重服务轻制造”,青岛险丢北方第三城
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进程的沿海城市,代号“上青天”的上海、青岛、天津三大纺织工业基地辉煌数十载,青岛经济总量也始终拥有进入全国十强的实力。2009年,青岛成为当时国内第九个工业规模破“万亿”的城市。此后,青岛经济步入长达十年的下行通道。
2006年到2011年的“十一五”期间,青岛GDP从3206亿元增加到5666亿元,增长76.7%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青岛GDP增长只有41%,一个可供参考的城市是宁波,同期宁波GDP增长55%。2011年,青岛被挤出全国经济十强城市,排在第12位——这是此前十年青岛的最差排位,但也是此后十年青岛的最高排位。
2018年至2019年是青岛经济“至暗时刻”,根据全国经济“四普”结果,山东省统计局修订了2018年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,修订后的青岛GDP为10949.38亿元。相比青岛市政府统计公报发布的12001.5亿元,修订后的数据“缩水”1052.12亿元。2018年、2019年连续两年,青岛都排在全国第十五位。
2020年的市级“两会”上,时任青岛主政者直言:“从城市竞争格局上讲,作为北方第三城,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。”谁在后面追?那自然是郑州。2018年,郑州首次跻身“万亿俱乐部”,2019年,郑州与青岛的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到约150亿元。北方第三城眼见要易主,青岛何以至此?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势弱。
2007年,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“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”的要求。按此要求,青岛要力争到“十二五”中期,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%以上。此后,青岛服务业占比几乎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速度蹿升,与此同时,青岛工业占比也以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速度下滑。
青岛二产占比从2007年的52%一路下跌到2020年的35%,14年下跌了约17个百分点;而三产占比则从43%升至61%,14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。在十几年产业“避实就虚”背景下,青岛GDP排名中每况愈下,不仅被成都、武汉挤出前十,近年来更是被南京、宁波压制,勉强维持在第13位,而身后的“宿敌”无锡、“新贵”郑州随时都有可能后来居上。
经济总量企稳,青岛依然倚重服务业
追击的脚步声越来越近,青岛在逆境中提出“新动能”,那就是捡回曾经“丢掉”的制造业。在青岛十四五规划中,“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”取代“服务业增加值比重”成为主要指标。不过,相比宁波、郑州、无锡等经济总量“相当”的对手,青岛第二产业还是稍显落后。
从去年的数据来看,青岛和宁波GDP总量差距为458亿元,但宁波在第二产业增加值方面对青岛的领先优势已经迫近2000亿元。青岛的这一数据也明显落后于无锡,后者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6710.50亿元,比上年增长9.9%。
去年青岛二三产占比为35.9:60.8,虽然二产占比实现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增长,但宁波二三产占比为48.0∶49.6,无锡二三产占比为47.9 : 51.2,青岛二产占比差距明显。前两年,青岛提出“学深圳、赶深圳”。虽然深圳2021年的二三产比重为37:62.9,但二产占比也比青岛高,且经济规模基础大,工业总量比青岛大很多。
今年前三季度,青岛经济总量与宁波拉近,只相差183亿元;拉大与无锡的距离,高于无锡523.8亿元;继续扩大对郑州优势,高于郑州1055.6亿元,巩固“北方第三城”的位置。但是,青岛二产增加值为3821亿元,比宁波少约1595亿元,相比无锡少约1187亿元,比郑州少约300亿元。前三季度青岛二三产占比34.7:62.2,二产相比去年整年又回落1.2个百分点。
从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成色看,青岛工业贡献并不突出,服务业、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是主要助推器。青岛日报称,前三季度,服务业“稳定器”作用有效发挥;投资是稳定经济运行的“压舱石”,工业、基础设施、社会民生三大板块投资持续增长。
具体来看,前三季度,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5%;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57亿元,同比增长4.5%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.4%;外贸进出口总值6654亿元,同比增长7.5%;城市更新和建设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21.2%;在建30亿元以上大项目有147个。
总体来看,青岛早已摸到了自身工业/制造业软肋,也提出了应对策略,并在过去两年止住了颓势——但“十四五”青岛想让“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”取代“服务业增加值比重”,路阻且长。口号只是预期、数据只是缩影,与其他城市的落差,最终还是要呈现在产业上。
“大企业小巨人”,青岛制造业“双软肋”
在青岛现有优势产业中,家电电子产业面临合肥、佛山的竞争;机车产业也面临着长春、株洲等城市竞争。尽管青岛工业门类齐全,但除了橡胶轮胎、纺织服装等,已很难找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其他制造业门类。青岛制造业产品大都是产业链条上某个细分环节,并没有形成区域产业集群,在未来竞争中难以谋求优势。
这种结构问题最终表现为青岛优质企业不足。去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,青岛有五家民企上榜。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,山东共有50家企业榜上有名,作为省内经济龙头的青岛只有三家企业上榜,不仅落后于济南,而且落后于东营、滨州。青岛制造业存在着民营经济不强、优势产业短缺等问题。
过去十年青岛企业百强榜显示,年营收500亿以上企业,2012年4家,去年仍然是4家。十年时间,青岛GDP跨越8个千亿台阶,2021年增加到1.4万亿,但青岛超级大企业数量却没有增加。更加让人着急的是,青岛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还跌出全国前十。
截至目前,工信部已公布四批约9000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今年第四批,青岛只新增五十来家,总数从去年全国第8降至第11。“十四五”期间总量1万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申报和批复接近尾声,仅剩余约1000家,留给青岛追赶的空间也不多了。
今年青岛入围的“小巨人”半数以上属于机械制造、新材料范畴,这也是其传统优势产业。虽然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较之前有所增加(5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、7家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领域企业),但占比依旧较低。青岛“小巨人”研发投入不高、资本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。
总体而言,近两年青岛工业“止住下滑”,但与制造业强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,这也是其经济成色不足的最大表征。与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相比,青岛还存在“大块头民企不够多、产业结构不够优、科创能力不够强”等短板——如果青岛想排位向前乃至“重回巅峰”,这些“坑”一定得填。目前看来,青岛夯实制造业基础、搞好民营经济,稳住北方第三城是比较现实的定位。
青岛西海岸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内,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核心地带,是沿黄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重要端点。青岛西海岸工业基础雄厚,现已形成港口航运、石油化工、家电电子、船舶海工、汽车及零部件、机械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,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。
2023第五届于8月18-20日在青岛世界博览城举办。本届博览会以“绿色工业与智能未来”为主题,重点展示数控机床、激光及钣金加工设备、工业自动化及动力传动、工业机器人、工业互联网、焊接及切割设备、铸造机械、铸件、铸造材料、绿色工厂、工程及建材建筑机械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及产品。
本届博览会预计整体规模将达到100,000平方米,参展企业数超过1500家,同时与多个国家、省、市行业协(学)会以及主管单位合作,强强联合,并组织同期举办80余场配套会议论坛活动,届时将会有超过100,000名专业观众到场参观及采购。